同為世界三大古酒,葡萄酒和啤酒的干型化早已大獲成功,干紅、干啤高舉健康大旗席卷中國和世界;有著3000年歷史的中國黃酒,干型化道路卻異常艱難。
究其原因,葡萄酒和啤酒屬于舶來品,干紅干啤雖然有澀苦味道,國人卻能接受;而中國人黃酒喝了3000年,習慣了黃酒中的甜味,口味難改,要求干黃既干又甜,這可難倒了中國黃酒界。
2011年10月28日,以創新能力突出而享譽業界的黃酒釀造企業—湖南勝景山河生物股份有限公司—在歷史文化名城蘇州—召開勝景干黃上市新聞發布會,宣布多年來阻擾中國黃酒干型化進程的關鍵技術難題已被攻克,中國黃酒將迎來干型化時代。
干型黃酒按照酒中含糖量來區分,現階段,國家標準要求“干黃”的總糖含量小于15g/L。
從2009年開始,勝景山河、古越龍山等5家黃酒企業開始研發干型黃酒,由于干黃中的含糖量比傳統黃酒大大降低,由此帶來了口感澀苦的問題,長期未能突破。
黃酒在中國已經流傳數千年,傳統黃酒如江浙人酷愛的“加飯酒”系列,口感帶有甜味,因此黃酒的干型化要被市場接受,首先必須解決口感問題。
中國黃酒學會名譽會長毛照顯告訴記者,干紅和干啤都是外來酒種,雖然口味欠佳,但其健康性成功征服了中國消費者。加上其進入國內市場就有澀苦的口感,用一句廣告語來說,‘就是這個味’,反而慢慢被國內消費者接受了。但黃酒的干型化研究難度大很多,既要在技術上降低總糖含量,又要從口感上適應國內消費者長期飲用帶來的口感偏好。
江南大學教授徐巖告訴記者,酒類中的總糖包括葡萄糖、多糖和低聚糖三類,葡萄糖和多糖能被人體直接或者分解后吸收,容易導致熱量過剩,而低聚糖不被人體吸收,但卻能帶來甜味,所以從理論上說,在滿足干型黃酒總糖含量標準的前提下,降低葡萄糖和多糖比例,提升低聚糖比例,黃酒干型化的口感難題就能迎刃而解。
通過多年潛心研究,勝景山河發明了一種獨特的生物釀造黃酒工藝,并獲得國家專利,從而實現從技術上通過控制葡萄糖、多糖和低聚糖三者比例,使勝景干黃的總糖含量既符合“干型”標準,而口感又能接近傳統黃酒。
勝景干黃制造商—勝景山河董事長姚勝告訴記者,勝景山河獨特的生物釀造黃酒技術,還能使勝景干黃中的多肽含量,比常規產品提升5倍以上。因為多肽是能被人體快速吸收的營養物質,勝景干黃兼具快速充體能、改善睡眠的產品特征,是對傳統黃酒的重大貢獻。
由于蘇州陽澄湖大閘蟹名揚天下,傳統觀念認為黃酒和大閘蟹是絕配,加上蘇州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,蘇州業已成為國內黃酒消費最大的市場之一,年黃酒消費量超過10億元,勝景山河將蘇州作為旗下首個干黃品牌—勝景干黃的首發上市地區,看中的就是蘇州及其周邊市場的巨大潛力。
延伸閱讀:為何酒越“干”越好
在葡萄酒領域,“干紅”一枝獨秀,甜型葡萄酒幾乎被擠出市場。
最新的權威報告稱:我國去年啤酒消費總量達4500萬千升,遠超美國和日本。而啤酒與生俱來就是干型酒。
為什么干型酒能夠風靡全球?
位于江蘇無錫的江南大學,因培養出茅臺酒董事長季克良等一大批釀酒名家,被成為中國釀酒界的“黃埔軍校”,副校長徐巖教授告訴記者,酒類行業用含糖量的高低來界定干型與甜型,通俗的講,酒類中含糖量越低就越“干”。
江南大學教授毛健進一步分析,干紅的國際標準是每升總糖含量低于或等于4克。含糖量低,原本使得干紅和啤酒的口感并不好,但少吃糖更健康的宣傳,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寧愿犧牲口感。
科學研究表明,過多的攝入糖份,是肥胖的罪魁禍首。生命誠可貴,健康價更高,若為健康故,口感皆可拋。
于是,人們對健康的追求,轉化為對“干型”的追逐,從而使干型化成為酒類行業的發展趨勢。以日本朝日啤酒為首的世界啤酒巨頭,爭相推出“超干”啤酒。
勝景干黃——中國黃酒干型化先驅
發布時間:2015-09-03 13:16:37 來源: